唇腭裂是口腔頜面部最常見的先天性畸形。影響患兒容貌及生理功能,為恢復正常的吸吮發育功能和上唇的正常形態,避免呼吸道反復感染造成咽鼓管炎而影響聽力,防止語言發育遲緩而致心理障礙,需及早給予手術修復。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手術患兒的月齡日趨減小,但因患兒喂養困難,營養情況較差,個體抵抗力弱。因此,適當的唇腭裂修復術中護理更為重要。
護理一:體位的擺放
患兒小,手術時間長,體位的擺放很重要。既要注意循環系統的功能,又要保證呼吸道通暢,還要充分地顯露術野。因此,正確地擺放手術體位,對術野的顯露及患兒術后的早期恢復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唇腭裂手術均需仰臥位并頭后仰,肩下墊一軟墊,頭兩側用沙袋固定,下頜與胸骨成水平線,同時用約束帶固定好患兒,確保患兒的安全。應密切注意呼吸系統的變化,確保氣管插管不脫出,保持呼吸道通暢,并隨時提醒麻醉醫師在管理呼吸道的同時防止壓迫患兒胸部。定時按摩受壓部位,以保證局部的血液循環。
護理二:環境溫度的保持
小兒體表面積較大,皮下脂肪較簿,血管豐富,易于散熱,加上體溫調節功能差,保溫能力不足,體溫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當環境溫度低,保溫措施不夠,加之術前禁食,熱量攝入不足及麻醉期間每分鐘通氣量與體重之比之較高,術前皮膚消毒及身體暴露致熱量的散發等,都可使體溫下降,不僅可以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流涕、使術后傷口糜爛、破潰甚至裂開,同時還可以并發其他疾病。因此術中保持室內適當的溫度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手術醫生需要的室內溫度與患兒所需要的溫度相差較大,手術間難以調節兩種溫度。為保證患兒適宜的溫度,我們使用變溫毯放于患兒的手術床上,毯內有循環水流導管連接至變溫水箱內,毯溫設置在38℃~40℃,身上蓋變溫氣毯,氣毯溫度設置在38℃~42℃,變溫毯一直用至手術結束,維持患兒體溫在36℃~37℃之間。
護理三:靜脈的選擇
患兒靜脈較細且短,因喂養困難,營養情況較差,術前6h禁食、禁水,因而均有不同程度的脫水現象。血管充盈程度不理想,又因手術部位受限,不宜在頭部及上肢靜脈穿刺。我們多采用下肢大隱靜脈,用小兒套管針進行穿刺并接上三通和延長管,既保證了術中給藥方便,又不影響手術操作。
護理四:靜脈輸液通道的觀察
由于患兒身體較短小,而手術部位決定麻醉醫生只能處在患兒的下肢方向管理呼吸道,麻醉導管以及心電監護儀等各種導線也只能從患兒身體下方經過,以及手術鋪單等均可影響靜脈穿刺部位的觀察。因此,為觀察方便,我們利用自制的支架支起無菌敷料及從患兒身上經過的各種導線、管道,避免身體受壓,暴露靜脈穿刺點,術中可隨時觀察靜脈穿刺部位情況。這樣既不影響手術鋪單,又不影響麻醉醫師管理呼吸道,還保證了靜脈的暢通。
護理五:嚴格控制輸液量
患兒對手術的耐受力低,抗感染能力差,循環和呼吸易受麻醉和手術創傷的干擾,尤其是嬰兒期腭裂手術出血相對較多,對失血代償能力差,應及時給予補液輸血,但輸血輸液量過多容易引起心衰及肺水腫,過少易引起脫水和休克。因此,術中嚴格控制輸血、輸液量對手術成功至關重要。輸血宜采取等量或略超量的原則。輸液量和輸液速度根據患兒術前禁食時間和術中失血量計算。低血糖危害腦細胞,使患兒術后不易蘇醒,輸入液體中應加入適量的糖。
護理六:防止皮膚損傷的方法
嬰兒皮膚角質層較薄,易擦傷糜爛而導致細菌感染。手術中的消毒液及沖洗水可引起皮膚受損,電灼器使用不當可引起皮膚燒傷,手術器械可誤傷面部皮膚。因此,皮膚護理十分重要。本組患兒均使用0.5%的洗必泰棉球清洗口腔,消毒面部皮膚。雙眼涂金霉素眼膏并用無菌紗布覆蓋,防止消毒液濺入眼內引起角膜、鞏膜損傷。腭裂手術均需使用電灼器止血。使用單極電凝時,電流回路通過電極,電極板可發熱,如電極板接觸皮膚面積大,電流分散不會引起燒傷,而患兒肢體小,電極板接觸面積小,易引起灼傷。因此,建議手術醫生使用雙極電凝止血,電流局限在電極間的組織上,電流通過兩鑷子頭部(電極)上傳遞,故無需電極板,不會對皮膚產生損傷。另外手術護士要及時收回手術器械,盡量做到用完一件收回一件,避免使用過的手術器械留置在患兒面部附近,以防止誤傷面部皮膚。
護理七:術后處置應注意的問題
患兒面部皮膚嬌嫩,唇裂患兒在封閉傷口時不宜使用膠布粘貼,應使用透氣性能較好且對皮膚損傷小的紙質粘膏。術后應使用和氣管導管管徑相匹配的硅膠吸痰管抽吸氣道分泌物,拔管前應充分吸除口腔內分泌物和積血,拔管后為保持呼吸道通暢,仍需用軟吸痰管抽吸口腔內的積血和分泌物,盡量避免損傷創面。患兒煩躁、啼哭,可能由于缺氧,應及時予以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