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整形網
首頁 整形資訊 面部除皺術

面部除皺術

來源:網絡
發布時間:2011-07-24 12:52:05

  早在20世紀初,就有醫生開始嘗試做面部除皺術。但那時的除皺術是為貴族婦女或演員名角服務的。早期的除皺術只是將面部皮膚做梭形切除,效果不甚理想。

  1973年,skoog醫生通過解剖,提出了面部淺表肌肉腱膜系統(簡稱SMAS)的概念,認為只有將皮膚及SMAS一起提緊才能有效去除皺紋,開創了第二代除皺術。1988年,美國醫生Psilla又提出隨著年齡增大,顱骨的體積在縮小,面部的軟組織也在整體松弛下移,故光拉緊皮膚筋膜還不足以徹底去除皺紋,還應將下垂的面部表情肌止點上移,據此提出了骨膜下除皺的概念,人稱第三代除皺術。近20年來,隨著醫學人員對面部解剖結構的不斷深入研究,除皺術式不斷得到改進、發展,高新技術(激光、內窺鏡等)也不斷應用于除皺領域,使的除皺術越來越有針對性,選擇的余地也越來越大。

  皺紋的分類:

  體位性皺紋:

  如頸部的皺紋,為了頸部能自由活動,此處的皮膚會較為充裕、自然形成一些皺紋,甚至剛出生就有。早期的體位性皺紋不表示老化,只有逐漸加深、加重的皺紋才是皮膚老化的象征。

  動力性皺紋:

  面部表情肌與皮膚相附著,表情肌收縮,皮膚在與表情肌垂直的方向上就會形成皺紋,即動力性皺紋。早期只有表情肌收縮,皺紋才出現,以后,表情肌不收縮,動力性皺紋亦不小時。如額部橫紋。

  重力性皺紋:

  40歲以后,由于皮膚、肌肉的松弛,在重力作用下,會逐漸下垂、局部折疊,形成重力性皺紋。常見的如眼袋、老年性上瞼皮膚松垂、雙下頜等。

  面部除皺術前準備:

  1、患者與醫生作深入全面的術前交談,患者應了解手術的大小、時間、步驟、疼痛的程度、恢復的快慢、可能達到的效果;可能存在的風險;醫生應了解患者面部的情況,手術的動機,對手術的期望是否符合實際等。

  2、身體健康程度的檢查:除外可能存在的心、肺、肝、血液等,內科疾病,美容手術者一般為健康人群。 既往的手術史,用藥史,過敏史。 容易增加手術風險的藥物,如阿斯匹林、維生素E,肝素等在1~2周前停用;停止抽煙、喝酒等。

  3、術前3天每天洗頭一次,手術當日需局部剃除毛發,編織小辮,以方便手術。術前一夜可適當服用安眠藥物,術前半小時酌情應用鎮靜、止痛藥;根據麻醉術式,決定是否需要禁食。

  面部除皺術的手術方法:

  除皺手術的方法,大體上分為傳統的經典手術和新近開展的改良方法或新技術。前者如額、顳部除皺術,下面、頸部除皺術和全面頸部除皺術;后者如內窺鏡除皺術,小切口除皺術,激光除皺術,膠原蛋白、膨體聚四氟乙烯填充除皺術等等。

熱門資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