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學上,把包皮完全復蓋陰莖頭而且不能上翻至陰莖冠狀溝稱為包莖;把包皮覆蓋住全部陰莖頭和尿道口,但包皮仍可上翻的現象稱為包皮過長。包莖和包皮過長對健康會造成很大的危害,主要表現在:
1、阻礙陰莖發育;
2、易得泌尿感染性疾病、可引發包皮炎、龜頭炎、尿道炎、尖銳濕疣、淋病等疾病;
3、增加陰莖癌的發生率;
4、增加性伴侶子宮頸癌的發生率。
5、影響性生活的質量。目前,傳統的治療包莖及包皮過長的方法仍采用包皮環切手術。傳統的環切手術有許多并發癥,最常見的是傷口出血、術后血腫和水腫;術后疼痛也是患者懼怕手術的原因。在歐美一些國家,醫院采用一種特殊的裝置代替手術刀對患者實施包皮環切手術,這種裝置被稱為包皮套切環。
包皮手術的歷史回顧:
包皮環切術作為一種泌尿外科的常見手術,在西部非洲已經有5000 年以上的歷史了,在中東也至少有3 000年的歷史。20 世紀70 年代早期, 加拿大約有40 %、美國約有80 %的新生兒施行包皮環切術。1971年由于美國兒科學會認為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包皮環切對健康有好處,故采取了反對新生兒常規做包皮環切手術的立場, 至80 年代中期, 美國此手術率降到約60 % 。1989 年,由于又有新證據表明不做包皮環切與各種健康危險有關,美國兒科學會又修正了立場,既不支持也不鼓勵包皮環切,因而美國的包皮環切手術率再次增加達到 80 %以上 。當前,全世界大約1/ 4 的男性做過包皮環切術,大多集中于美國、加拿大、中東和亞洲穆斯林國家以及大部分非洲國家。一些發達國家包皮手術率很高,美國居發達國家之首,包皮手術率為84-89% 。在亞洲,韓國的包皮手術率最高,和美國接近,約為84% 。我國因文化和信仰的差異,大部分男性新生兒未行包皮環切術。但不少家長因為孩子包皮不能上翻,小便不利,經常性包皮炎癥而要求行包皮環切、包皮擴張等治療。
進行包皮手術的意義:
最近在國外的一項流行病學調查有力地說明:在非洲的高危人群中,男性包皮手術后伴有HIV感染危險降低的現象,提示包皮手術有“天然避孕套”的作用,有些文章甚至號召實施包皮手術作為預防艾滋病的基礎干預措施。最近的美國泌尿科學年會上發布了一份報告顯示:研究人員發現陰莖包皮內含有很多HIV的靶細胞,如CD4、CD68和朗格漢斯細胞,包皮手術后男子暴露的陰莖頭表面形成一層保護性角蛋白層,能有效阻擋HIV及其他性傳播疾病的侵入。所以未經過包皮手術的男性比接受包皮手術的男性更易感染HIV及其他性傳播疾病。另外,包皮手術還可以用于治療反復發作的包皮皰疹和尖銳濕疣。
大量證據表明新生兒包皮環切術是陰莖癌的重要預防措施。在美國和中東等地區對新生兒常規實行包皮環切術,陰莖癌發病率也極低。陰莖癌病人絕大多數有包莖、包皮過長病史,國內文獻報道占92 %~98 % 。張思孝(1989) 對319 例陰莖癌病人進行臨床分析發現,包皮環切術預防陰莖癌的發生與手術年齡有關,20 歲前進行包皮環切者陰莖癌發病率極低。包皮手術的年齡越小,術后的并發癥越少,發生陰莖癌的危險因素也越小,所以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廣泛開展兒童的包皮手術。除了健康的因素進行包皮手術外,包皮手術還可以提高性生活的質量。